文学之美是意犹未尽 文明传承需代代接力

  • A+
所属分类:科技
摘要

8月18日,在2024南国书香节上,多位书香名家携最新著作做客花城广州,与读者分享阅读及写作体验。中国当代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马伯庸说,模糊的、开放的,留下足够空间的写作方式,能够让读者更多地参与进来。文学的好处,是一种虚实相间的想象,是意犹未尽的遗憾,让你时时回味。

8月18日,在2024南国书香节上,多位书香名家携最新著作做客花城广州,与读者分享阅读及写作体验。中国当代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马伯庸说,模糊的、开放的,留下足够空间的写作方式,能够让读者更多地参与进来。文学的好处,是一种虚实相间的想象,是意犹未尽的遗憾,让你时时回味。

马伯庸

留足空间,让读者更多地参与

马伯庸携全新长篇历史小说《食南之徒》做客2024南国书香节,分享《食南之徒》《长安的荔枝》等创作故事。《食南之徒》延续了马伯庸“在历史缝隙中寻找可能性”的写作风格,讲述贪吃的西汉使者唐蒙出使美食胜地南越国,意外卷入南越宫廷的政治斗争的故事。

“广东是我的福地。”分享伊始,马伯庸直接表达了对广东的喜爱,并讲述了自己与广州的缘分。“小时候父亲在白云机场工作,我自己在这边生活过一段时间,户口曾落到花都。我写《食南之徒》《长安的荔枝》,故事都与广东有关系。《长安的荔枝》主角来到广州,首先面对的问题是洗了衣服干不了,这是我自己来到广州的亲身经历,当时遇上了回南天。《食南之徒》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参观南越王博物馆时产生的浓厚兴趣。”

作为历史小说作家,马伯庸是当下影视改编的宠儿,近些年来,他有多部作品接连改编成影视剧。如何看待原著与改编的影视作品之间的差异?马伯庸认为,影视剧是视听语言,所有的信息必须通过视觉和听觉传递给观众,小说则不同,可以随意插入信息,包括插叙、倒叙甚至是上帝视角。“其实影视改编忠实原著是一种错觉,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忠实原著,如何有效地把小说诗意语言的表达转化为视听语言,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对我来说,我就会写小说,老老实实写好小说就好了。”

马伯庸的小说常常留有悬念。马伯庸现场回忆说,当年他看了金庸先生的《飞狐外传》,结尾里“最后一刀到底有没有砍进去”没有交代,留下一个悬念,正是因为这个悬念让他意犹未尽,还涌现出写同人小说的想法。马伯庸表示,阅读不是读者的单向阅读,这个时代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作的时代,“模糊的、开放的,留了足够空间的写作方式,能够让读者更多地参与进来。文学的好处,是一种虚实相间的想象,是意犹未尽的遗憾,让你时时回味。《红楼梦》为什么好看,为什么有魅力,也是因为给我们留下了遗憾。”

谈及自己的小说多围绕小人物展开叙事,马伯庸表示,自己以前也是“社畜”,当了十年的上班族,时常不由自主地陷入焦虑。“我写《长安的荔枝》的历史,我会想如果是我接到运送荔枝的任务,会遇到多少难办的事情。写朱棣迁都,我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是,负责这个浩大的工程的负责人该怎么办。小人物往往有小人物的视角,我特别喜欢一句话‘一将功成万骨枯’,我给它续了一句‘一事功成万头秃’,这才是生活的常态。”

枸酱仙、草膏、椰子、嘉鱼……在《食南之徒》中,马伯庸用尽笔墨写足了南越的诸多美食。“文学更多的是一种想象。”马伯庸谈道,书中很多的美食在现实中是可以吃到,他希望以美食为媒介打通书与现实的通道,“我写书讲故事也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种可能性,希望大家点一些平时不吃的东西,去一些平时不常去的地方,这样生活会更丰富。”

祝勇

中华文明就是一代一代往下接力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祝勇,试图通过文字重构“故宫”的历史,运用寻觅、追思与想象,借助情感、生命与血肉重建这座城。这本新作《故宫建筑之美》的文字由祝勇撰写,图片由有着“故宫摄影第一人”之美誉的李少白配置。

“故宫是说不完的话题。”祝勇说,“故宫是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特别值得自豪的文化遗产。”书籍遴选了故宫中有代表性的建筑,以文化散文的笔触讲述其历史渊源、建筑形制和审美功能,并细述与之相关的人物、故事、历史变迁,由此围绕生命、权力、家国等主题作出深邃而独特的思考。

祝勇选取“文渊阁”章节中的《永乐大典》及《四库全书》的相关内容进行分享。《永乐大典》是永乐皇帝朱棣在登基之初下令编撰、由很多学者共同编写而成、保存诸多文明成果的一部大书。“我们今天所讲的《永乐大典》一律指嘉靖本。一直到乾隆编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原先一万多册的《永乐大典》还存有9800多册,基本上保留着原貌。”《永乐大典》大部分毁于战火,到如今,全世界共有约600册,国内预计有100多册,仅占最初数量的1%左右。

但可以欣慰的是,《永乐大典》里的内容大部分保存下来了。书籍没了,但书里面的内容保留下来了,这是怎么回事?祝勇说,“这就要感谢乾隆做过的一件好事——编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保留了中华民族历朝历代积累下来的文明瑰宝,尤其是书籍、实物,其中收录了整部《永乐大典》。

相较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规模更大。编成后的《四库全书》总文字数将近9亿字。祝勇计算之后发现,一个人用一辈子(按100年计算)时间,按正常速度逐字逐句地看,根本看不完这些文字。“这不是为一个人看的,而是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积累工程。”祝勇说,编修《四库全书》第一部花费了十年时间,编完之后放置在文渊阁。

祝勇说,目前,他在写一篇故宫相关的长篇小说。有一段虚构的情节是,战争期间,两个人物在抢卡车,一人想用卡车运军火,说道,“如果国家没有了国土,那么文物将放在哪?”想用卡车运送文物的人说:“如果保住了国土,丢失了文明,请问这是哪个国家?”祝勇用这一虚构的情节来体现出保留文明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很多灾难,但中华文明有很强的自我再生能力。”祝勇说,就跟蜥蜴一样,砍掉尾巴之后,又能重新生长出来。目前,文渊阁的《四库全书》中,有接近四部的内容被保存下来。“我们可以在这个故事中看到文明的接力,它是一站一站地、不断地往下接力,今天仍在继续,所以,我们这代人应当完成这代人的使命。”

曹文轩

每一片落叶,都是生命的见证者

“一片落叶,为小动物挡住风雨;一片落叶,安慰离家的孩子。落叶随风飘零,却不忘滋养大树。当春天到来,树枝上又长出无数嫩绿的新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国际安徒生奖得主曹文轩说,“这是生命的延续,爱的升华。”

曹文轩《落叶》新书首发暨分享会昨日举行。《落叶》主要讲述深秋的一群落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从冬天到春天所经历的一切。有的落叶愿意帮助蚂蚁,成为蚂蚁过河的船;有的叶子成了女学生们喜爱的书签;有的落叶随着出国留学的青年人来到慕尼黑,在异国他乡陪伴着孤独的学子……天越来越凉,剩下的落叶们回到大树下,落叶归根,完成了它们生命的轮回。

曹文轩表示,《落叶》不仅是一部关于自然变迁的作品,更是一部探讨生命意义与奉献精神的哲理散文,“每一片落叶,都是生命的见证者,它们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关于成长、衰老与重生的故事。”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黄闻禹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