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南国涛声——从艺65周年艺术成果展在江门美术馆开幕
8月16日,作为第四届江门艺术季重点活动之一的“南国涛声——李醒韬从艺65周年艺术成果展”在广东省江门市美术馆开幕。李醒韬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展览不是总结,是我从艺65年的一次小结,站在新的起点,继续努力创作,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
综合全面反映李醒韬的艺术历程与成就
李醒韬从艺65年来,在宣传画、油画、水彩画、水粉画以及中国画等众多画种领域均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且有大量佳作问世,声名远播。本次展览共分四大展厅,分别为“时代感召·记录历史”“源于生活·融于画境”“果芳流馨·写意写心”“田园乡情·水韵墨影”,展出李醒韬宣传画、水彩水粉画、油画、花鸟国画、山水国画共约300件,同时辅以照片、证书、宣传物等文献资料,综合全面反映李醒韬的艺术历程与成就。本次展览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广州画院主办,江门市美术馆承办,开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开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协办,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广州市政协书画院、江门市政协书画院、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中共开平市委宣传部支持。
江门市美术馆馆长王畅怀表示,李醒韬老师“作品中点、线、面的组合不仅是对现实的描绘,更是对时代深刻的思考和表达。他运用彩、墨、油等媒介所创造出的画面,仿佛是南海边翻涌的涛声,虽潮起于祖国南方的大地,却传遍了祖国广袤的大地。他始终坚守艺术的初心,擅长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让观众在欣赏美的感受中体验生活的美好与自然的魅力,从而让人们对生活和自然充满了爱与敬畏。”
李醒韬表示,“这次展览不是总结,是我从艺65年的一次小结,站在新的起点,继续努力创作,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
“在班里李醒韬是成绩最好的学生”
生于1943年的李醒韬,是广东江门市开平人,16岁考入广州美术学院附中,作为当时附中的同班同学,广州画院名誉院长张绍城还清楚记得“在班里李醒韬是成绩最好的学生,创作水平很稳定,一直是班里的标杆。素描、色彩是基本功的核心部分,李醒韬在这方面锤炼得非常扎实。”张绍城想起,“附中三年级放暑假时,他画了一批描绘广州街景的水彩画,把长堤、芳村、太平路等一带的景象纳入画中,其色彩造型、空间、水分都十分到位。在校内展出时,这批画震惊了同学们。”
在20世纪60至70年代,在广州举行的每年两届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是广东美术界突围而出的一个重要契机。广交会需要绘制大量巨型的宣传画,李醒韬等一批年轻画家迸发出了惊人的创造力。他们继承了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创新精神和明丽酣畅的绘画传统,又从学院扎实的专业训练中吸收了苏式现实主义绘画的语言风格。这一时期,宣传画成了李醒韬的主要创作样式。代表作包括《欢迎您——来自五大洲的朋友》《我爱祖国的蓝天》等,以及梁照堂、李醒韬合作的《我爱万泉河》和《祖国亲》两幅油画,逆光的跳跃性色彩,朦胧抒情的意境,洋溢着青春的热情,成为当时深入人心的城市标记,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美术评论家陈履生评论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的美术创作在国内十分引人瞩目,涌现出大量宣传画和主题创作。李醒韬、梁照堂等青年画家积极投身其中并崭露头角,他们的许多巨幅宣传画竖立于广州市各大广场、街口,成为家喻户晓的城市标志。”
二十多次入选全国性美术作品展
李醒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离不开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创作离开生活就没有生命力、就不能打动人。李醒韬的水彩画、水粉画艺术成就是他艺术生涯中第二个高峰。他偏好生活气息浓郁的民俗和风景题材,观察的视角转移到关注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物象,糅合油画的厚实与水彩的轻盈,营造出宁静恬淡,生活气息极浓的令人心驰神往的“诗和远方”之境。
在创作上,李醒韬坚持拜自然为师,到全国各地写生,足迹遍及西藏、云南、新疆、贵州、四川、甘肃,走遍祖国各地山山水水,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观察各种各样人物……他创作的水彩画《踢毽子》就是在贵州毕节地区采风时,看到苗族少女身背着弟弟跟小伙伴踢毽子庆祝丰收的欢乐情景,从而引起了对少数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关注,激发了创作的灵感。该作品在“第五届全国体育美展”中荣获一等奖。他的作品构图和主题结合得比较好,既注重画面表现形式,又注重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力争两者有机统一;画面人物形象突出,色彩鲜明,给人感觉朴实、自然、和谐,耐人寻味。又如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的水彩画《金色的雍布拉康》,在画面中,李醒韬以灿烂的金黄色为主调,着重刻画了成熟丰收的青稞,并以阳光照射在建筑物及大地上的明亮光线,与青稞融为一体,以此凸显藏族人民无比兴奋的心情。李醒韬以鲜活的艺术语言反映出西藏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现实。
这一时期,李醒韬的水彩画参加全国大展多,得奖多。他有二十多次入选全国性美术作品展,其中水彩画入选有10件,几乎占其一半。他六次获全国美术作品奖项,其中5次是由水彩画获得。
岭南佳果的创作形成了他鲜明的风格
20世纪90年代,李醒韬深入国画的研究与创作。这个时期是他把各种西方绘画手段向中国画的转换过程,最终他找到了一种以兼工带写以意为先、色墨相容以墨为主的花鸟画创作样式,并形成独具特色的个人风格。李醒韬的水乡呈现出一派“芳树墨檐”,生机勃勃的树丛与白墙黑瓦的民舍错落有致,构成枕水而居的桃源故土。
美术理论家梁照堂评价称,“醒韬的水乡中国画,当列入‘山水画’之列,但却很少有山,更无大山大岳,也很少有常见山水画中的密林、瀑布、高山、丘壑之类,可谓‘有水无山’的山水画。然而,这恰恰铸成了他的艺术风格。乡下常见的锄头、睡莲、稻草、舟艇、水车、虾笼等却是他画面中出现最多的题材。”
在花鸟画创作上,李醒韬在学习吴昌硕苍厚朴茂的审美特质中加入了岭南的恣丽,同时,在题材选择上,他对于身边普通的景物的关注成为他创作的重要母体。评论家谭天表示,看李醒韬的花鸟画,他习吴昌硕最勤。紫藤、荷花、红棉等则有各家身影。只有他的“岭南花果”,前人无专门涉猎,留下开拓的空间甚大。李醒韬在构图、线韵和墨法上不断探索和转化,善于驾驭色彩和墨色作为造型的形式,在摸索和实践中形成鲜明的笔墨语言。
正如美术史研究者林颖琪撰文所言,“他的画面常有些出新之处,令人琢磨而耳目一新,画面线条大多中锋用笔,强化笔触的停顿感,给人一种拙重之感。”
从油画、水彩到中国画题材的山水、继而花鸟,为何会有这样的转变?李醒韬介绍,因为油画水彩都是外来画种,它们更追求造型、体积、色彩、光影,而中国画则追求意境、诗意,笔墨不但是中国画的根,更是表达传统文化最直接的方式。而谈及为何从山水转到水乡乃至花鸟,李醒韬表示,在转到中国画创作之后,自然就需要考虑定位问题,“岭南的地理环境不像北方,这里缺乏崇山峻岭,山水题材并非是这里的画家的优势,南方水多,尤其有水乡特色,我便决定从山水转到水乡画的创作上。但探索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水乡题材也很难‘大气’,便干脆转到花鸟创作,但我并没有选择了多数人热爱的牡丹、荷花、梅花等题材上,而是选择日常所见的岭南佳果,荔枝、芒果、枇杷……越画越发现这才是一个很丰富的题材。”
人物介绍
李醒韬
1943年生,广东开平人。196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196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曾任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美术组组长、广州画院副院长、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副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书画院执行院长、广州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广州炎黄画院院长。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