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
美术馆是近年网络“打卡”的热门地,尤其在暑假,“美术馆热”现象尤为明显,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在今年五月正式对外开放后,观众“打卡”的热情更为高涨,随着美术馆空间越来越备受关注,美术馆的美育功能则日益凸显,面对新的时代变化,美术馆人又将如何思考?
日前,在广州市文联与新快报收藏周刊联合推出的《美学大课堂》上,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深入畅聊了相关话题,他表示,广东美术馆在今天一馆两区错位发展的新格局下,持续重视审美教育,打造湾区文化客厅,通过展览活动让更多市民走进美术馆,享受艺术带来的美好与启迪。
应当追求“德艺双馨”的境界
让艺术之美与人格之美交相辉映
收藏周刊:在您看来,什么是美?
王绍强:从古至今,东西方都有过很多关于什么是美的阐释。亚里士多德说:美在秩序、匀称与明确,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西方,美在很多时候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与感性和感官相关。而在中国人的观念里,美不仅诉诸外在可见的形式,更与人内在的心灵的品性息息相关,孔子就曾说:里仁为美,这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艺术发展中是一个很重要的传统。正因为如此,艺术工作者应当追求“德艺双馨”的境界,让艺术之美与人格之美交相辉映。
收藏周刊:在您眼中的审美教育又是怎样的呢?
王绍强:审美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形式,它不仅仅关乎于艺术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培养公众对美的感知、理解和创造力,是一个通过美的形式来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过程。通过艺术作品、设计、建筑等多元媒介,引导人们学会欣赏、分析、评价并创造美,从而提升个人的审美素养和人文情怀。如德国哲学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的阐述,审美教育对于人性完善和社会和谐的作用,他认为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实现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真正的自由。这种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滋养,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
把自身对于美的理解
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出去
收藏周刊:在美的传播中,美术馆充当怎样的角色?
王绍强:在美的传播中,美术馆充当的角色是重要的,并且是多维的。
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一个围绕美的载体——艺术品——展开收藏、保护、修复、研究、展示、教育和交流活动的公共空间,是连接美与大众的重要桥梁。在这个过程中,美术馆所做的,是把自身对于美的理解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出去,应当注重“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广东故事”,以此作为传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美的传播更具深度和广度。转化和连接,是美术馆美育的实质。美术馆到底要为社会传播什么样的美?面对时代和人民的需求,如何在顺应的同时,去引领、创新和超越?这是值得美术馆持续和深入思考的问题。
收藏周刊:作为美育传播的窗口,美术馆如何发挥该有的美育传播功能?广东美术馆是如何实践的?
王绍强:首先,艺术品的收藏、保护、修复和研究是美育传播的载体和基础。上个月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艺术品保护与修复中心依托广东美术馆成立,这为美育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美育传播的可持续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其次,通过主题性大展、学术品牌以及多元的展示为大众了解美提供平台。在我们馆自身的收藏和学术方向的基础上,我们近些年举办了“大潮起珠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觉醒时代——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的传承与演变”“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等主题性大展,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些展览讲好广东故事,传播具有广东特色之美。而通过“广州三年展”“广州影像三年展”“广州设计三年展”等广东美术馆的学术品牌,我们希望为大众提供关于美在当下和前沿的理解。
再次,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是美育实践的第一现场,经过多年的累积,我们已拥有导览、讲座、美术馆课堂、艺术工作坊、主题活动、教育互动空间、教育云空间、墙外美术馆、教育衍生材料、活动评估等形式丰富的美育项目,同时,还在不断开展探索新的形式,不断寻找和开拓美育的创新性和可能性。
我们希望通过丰富的艺术资源和专业的教育服务,引导公众在欣赏美的同时,提升审美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审美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断优化我们的美育形式,以更好地满足公众对于审美教育的需求。
展览活动让更多市民走进美术馆
享受艺术带来的美好与启迪
收藏周刊:随着市民大众越来越喜欢到美术馆看展,对于美术馆人的美育工作来说,随之迎来了哪些新的时代要求?
王绍强:时代在变化,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变化,基于深刻了解和研究大众基础上而开展的美育工作,才是真正有意义的。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不同的人群走进美术馆,我们所面对的人群更多元化和多层次,美育工作也面临更庞大的人群分析,才可能探索出具有时代性、创造性、参考性的方式。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迎来的机遇。
收藏周刊:在您看来,美术馆美育对人的成长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
王绍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念启示我们,美育是连接生活与艺术的桥梁。美术馆这种专业性文化机构,给公众接受审美教育提供了一个优质的平台,让公众感受到美的力量,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同时,艺术作品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思考驱使人们以史为鉴,形成独特的审美趣味,并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如此,美术馆还是一个融合不同文化的美的平台,在这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汇聚一堂,为观众提供了多元文化的体验机会。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跨文化的交流能够拓宽人们的视野,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培养全球意识和包容心态。正因此,广东美术馆在今天一馆两区错位发展的新格局下,持续重视审美教育,打造湾区文化客厅,通过展览活动让更多市民走进美术馆,享受艺术带来的美好与启迪。
人物介绍
王绍强
广东美术馆馆长,教授、文博研究员二级岗位,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馆协会会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指导单位:羊城晚报报业集团
联合出品: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快报》收藏周刊
艺术顾问(排名不分先后)
陈金章 梁世雄 刘斯奋 许钦松 梁 江 陈永锵 方楚雄 林淑然 张绍城 卢延光 周国城 李鹏程 许鸿飞 汪晓曙 卢德平 叶其嘉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统筹:李世云
■采编:潘玮倩 梁志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