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术+微创技术 他开创杂交手术方式

  • A+
所属分类:科技
摘要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 张智辉 他出生于一个医疗资源匮乏的乡村,母亲的一场病让他立志成为一名医生。尽管当医生实在不容易,但他不放弃,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从福建到上海再到广州,他不断深造,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他在血管外科领域深耕27年,不仅精通开放手术与腔内微创治疗,更是将传统外科技术与微创技术有效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杂交手术方式。他就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张智辉,通过努力回应了儿时母亲对他的期望,也造福了许多患者及其家庭。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

张智辉

他出生于一个医疗资源匮乏的乡村,母亲的一场病让他立志成为一名医生。尽管当医生实在不容易,但他不放弃,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从福建到上海再到广州,他不断深造,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他在血管外科领域深耕27年,不仅精通开放手术与腔内微创治疗,更是将传统外科技术与微创技术有效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杂交手术方式。他就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张智辉,通过努力回应了儿时母亲对他的期望,也造福了许多患者及其家庭。

“听妈妈的话,我成了一名医生”

“我出生后,母亲生了一场病,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非常幸运遇到一位外地来支援我们乡村的医生,经过精心诊治母亲才痊愈。”谈及从医缘由,张智辉表示选择当医生主要是受母亲影响。“她希望我能当一名医生。”他说。

1992年高考,张智辉填志愿时选择了福建医科大学,成为临床专业的一名新生。1997年,他本科毕业,成为福建省漳州市医院的一名住院医生。

“听妈妈的话,我成为了一名医生。”张智辉坦言,自己当上医生后,才理解当医生的不容易,无论从中国历史传统中对良医的要求,还是当代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中对现代医生的要求,都对医生的专业和医德两方面有着很严格的要求,成为一名好医生的标准始终一致。

为了提升自己,2001年张智辉考取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血管外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04年毕业后来广州工作,2009年考取中山大学的博士研究生,随后一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工作至今。

“再不容易也要迎难而上,因为这是一份能帮助别人的工作,人生的意义能在每一天的工作中得到体现。”张智辉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理念。

提前到院查房 27年来雷打不动

从当实习生开始,张智辉每天习惯提前到达病房,把自己管的病人查一遍,然后参加交班,再跟着上级医生查房。当了科室副主任后,他依旧保持提早到病房查房的习惯。他说:“我会先查看病情较重、较特殊的病人,然后交班,带着下级医师查房,并听他们汇报病人的病情。”

在临床深耕27年的张智辉,擅长血管外科疾病的开放手术与腔内微创治疗:胸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脉管炎、糖尿病足、下肢静脉曲张、下肢静脉血栓、血管畸形、血管瘤、妇科盆腔血管疾病等,为肾衰血透病人建立和维护各种人工血管与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透析通路。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手术和治疗方案的制定都要遵循各种原则。不过,张智辉认为面对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复杂的挑战是否能开发出创新的技术或方案等,是推动医学前进的关键。这包括医疗器械的设计与优化、药物的新应用,以及医疗理念的革新等多个层面。

张智辉的重点研究方向是血管外科疾病的诊治,他坦言影响他最深的是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会会长陈忠教授的理念:不断追求对血管疾病的微创化治疗,同时要保留传统外科医师开放治疗的手术技术。

“作为血管外科医生,除了本专业的进展之外,我常参考心血管内科的理念,考虑病人的全身性血管病变,针对的是整体,而不是仅应付病人下肢局部的症状。”他介绍,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多数血管疾病能通过微创介入的方法治疗,但有些疾病仍需通过开放手术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张智辉20余年的血管外科职业中,他有效地结合传统手术和微创介入技术,形成杂交手术方式(又称复合手术),成为血管外科的独特而有效的方式。

常换位思考 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张智辉的过人之处不仅在于他的医术,更在于他的医德。他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同时也关注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

从医路上,张智辉觉得最辛苦的不是手术或者困难病例的处理,而是患者或患者家属的不理解,好在通过不断耐心的沟通、交流,大部分家属还是能够理解的。“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如果说有一句话能支持我,那就是‘人心都是肉长的’,多站在对方的位置思考问题,很多时候对方就会释然。”张智辉说。

在血管外科的诊疗世界里,张智辉见证了许多生死攸关的瞬间,其中,一个假性动脉瘤的诊治过程,让他记忆犹新。

那是一个忙碌的日子,急诊科转来了一名特殊的患者小王。“一个26岁男青年,因吸毒导致股动脉形成假性动脉瘤。这种病例在血管外科并不罕见,由于其并发症和传染风险,每一位接诊的医护人员都必须小心翼翼。”张智辉回忆,初次见到小王时,他的母亲正焦急地守在床边。见到张智辉,情急之下几乎要跪地求救,“唯一的儿子是她活下去的全部希望”。

经过沟通,张智辉了解到小王自幼失去父亲,家庭困难。于是张智辉不仅亲自签名担保,还协助王妈妈解决了住院押金的问题。手术进行得很顺利,张智辉团队清除了病人的病灶血肿,并进行了必要的旁路手术。

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对病情甚至患者家庭有很大的帮助,张智辉带学生时,对学生最常说的话是“多想一想”,不只是要求他们在临床和科研中要善于发现问题,也要求他们多站在患者及其家属的角度思考问题。

“在治疗过程中,医护通常对患者的关注多一些,其实对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也要关注。”张智辉表示,医生应该重视人文关怀,这对整个患者家庭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重症、急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干预其实也应该得到接诊和主管医生重视。

张智辉表示,从医虽然辛苦,但能实现治病救人的理想,因此是一份美好的工作;而医生每天面对病人,人命关天,又必须将理想在现实中践行,因此是一份严肃的工作。在新时代,能为健康中国做好分内的事,是非常幸运的。

“再不容易也要迎难而上,因为这是一份能帮助别人的工作,人生的意义能在每一天的工作中得到体现。”

——张智辉

对话好医生

Q: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医生?

A:首先医生要成就仁术,必先要有责任心,:站在医生的角度,帮病人解决问题是医生的天职,有责任心就会深入研究病人的病情、提高自身的手术或治疗水平。其次是有同理心,能促使医生修成仁心,站在患者的角度,医生不应仅仅聚焦于病人的病情,还应了解和关心病人的生活质量、经济条件、家庭环境等,为患者制定最佳个体化治疗方案。

【人物简介】

张智辉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擅长血管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主持多项省部级课题,发表文章五十余篇。广东省首届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东省教育厅“千百十”工程人才。广州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获评“羊城好医生”“岭南名医”,广州市医师协会血管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会血管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