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办理入学“有门路”,这样的关系可靠吗?4S店买到事故车开了十年才发现,这样算欺诈吗?欺骗老人高价买药、虚构投资项目诱导投资,老人的养老钱如何保障?自古套路多,人心需设防。本期案例揭露那些消费、投资骗局,望各位看官擦亮双眼,不轻信、不盲从,保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
学位骗局
●谎称可安排孩子入学诈骗14万
●男子被判有期徒刑三年三个月
欧某为孩子入学问题心急如焚,经人介绍认识了自称“人脉广”的李某健。李某健夸口能轻松搞掂孩子的学位,但需要一些“打点费”与“赞助费”。欧某信以为真,委托李某健代办学位,并向李某健转款共计14万元。李某健将这笔钱挥霍殆尽。
开学临近,欧某仍未收到孩子被录取的消息,多次催促李某健,后者借故不断拖延。直至开学季到来,真相大白,欧某惊觉自己被骗,遂向公安机关报案。
地点: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
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李某健在明知自己无法帮他人安排入学的情况下,向欧某谎称自己有能力、有关系安排孩子入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他人财物,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
鉴于李某健自愿认罪认罚,可以从宽处理,遂依法判处被告人李某健有期徒刑三年三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万元,责令其退赔欧某14万元。
法官说法:本案中,李某健利用欧某爱子心切的心理实施诈骗。
法官提醒,升学季临近,谨防升学诈骗。“学位买卖”不合法,不要盲目相信社会传言。家长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择校观,遵守公平公正的竞争规则。遇到可疑情况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求证。若不幸被骗,要注意保存相关证据,及时报警,尽量挽回经济损失。
买车套路
●花了近22万元在4S店买“新车”
●十年后方知当初买的是事故车
2013年8月,李先生在广州某4S店购得“新车”,价税合计为219800元。十年间李先生精心养护,所有保养均在4S店完成。2023年2月,李先生想换车,却得到一个惊人的消息——爱车被二手车行鉴定为事故车。
疑惑之下,李先生请人详查,这才发现,新车到手前已于2013年6月进行过大量维修和零件更换。而这一切,4S店从未透露。
李先生认为4S店隐瞒车辆真实情况,以次充好,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于是诉至法院,要求退还购车款和车辆购置税款,并以三倍购车款的金额赔偿自己的损失。
4S店则回应称,该车是2013年车展用车,并不是二手车,出售前确实进行过喷漆等修复,但相关情况在李先生购买前已说明,且是以低于车辆同期同款市场价出售的,不存在欺诈行为。
地点: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
结果:经查明,这辆车确实在购买前存在维修记录。法院认为,车辆销售前,4S店明知车辆进行过维修,应当向消费者作出充分详尽的说明;即使降价销售,也应当履行瑕疵告知义务。但4S店没有告诉消费者,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此外,车辆虽经过维修,但事实证明修复对于车辆损害不大,不影响车辆的安全及使用性能,李先生驾驶期间未发生实质性故障,故4S店没有主观恶意,不属于法律规定的欺诈行为。法院酌情判定4S店赔偿李先生80000元。
关于购置税,是公民应承担的纳税义务,且李先生持续占有使用车辆长达十年,要求4S店承担车辆购置税缺乏理据,法院不予支持。
法官说法:购置机动车辆属于较大开支的消费事项,需要消费者对车辆的基本情况和基本性能做全面、深入、详细的了解。法官在此提醒,消费者购车前一定要多渠道查验拟购车辆,尤其是展车的基本情况;向销售人员确认拟购车辆情况,及时保留相关证据。
卖药行骗
●欺骗中老年慢性病患者高价买药
●骗取千余被害人500多万被判刑
刘某为牟取利益,非法收集30余万条个人信息,利用自己经营的药房,伙同“销售经理”袁某,通过邮寄小礼物等方式,向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群体推广“云某计划”。他们谎称是国家项目,有数百名专家在线问诊,骗取被害人信任。
实际上,“云某计划”并无专家坐诊,所有患者的咨询全是智能回复,药方也都是千篇一律。老年人被虚假宣传蒙蔽,高价购买比成本价贵近10倍的中药配方颗粒。截至案发时,刘某、袁某共骗取1000余名被害人500多万元。
最终,公诉机关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及诈骗罪分别对刘某、袁某提起公诉。
地点: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法院。
结果:法院一审判决刘某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诈骗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8年,并处罚金110万元;袁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3年,并处罚金20万元;追缴刘某、袁某违法所得500余万元,发还各被害人;刘某于判决发生法律效力次日起十日内,向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起诉人支付赔偿金人民币500余万元,并采取有效措施删除所有非法持有的公民个人信息数据,在国家级媒体公开道歉。
一审宣判后,刘某、袁某提起上诉,市中级院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法官说法:法官提醒,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诈骗分子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施诈骗的“套路”越来越多,广大市民尤其是老年人需增强防骗意识,不随意提供个人信息,不迷信专家和各类推销,如有身体不适,应尽量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遵医嘱用药。如需网络问诊购药,应小心谨慎选择正规专业的医疗问诊平台,避免落入诈骗分子的圈套。
画饼招商
●以高额回报引诱老人投资
●222人被骗4366万元集资款
邹某创办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与一家中医馆,在广州市区先后开设了多家分店,起初经营理疗与保健品。
2018年起,中医馆通过送鸡蛋或提供免费旅游等福利吸引老年人前来门店听课,主要宣传推销虚构的“矿机”“环保箱”“金钱龟”“豚狸”等投资项目,承诺投资回报率每年50%以上,吸引老年人投资。邹某的“合伙人”黄某以工资加提成的方式获得报酬。
好景不长,2019年邹某资金链告急,无法完全兑付高额本息,直到2021年资金链断裂,所有门店关闭。经统计,中医馆至今给222名集资参与人造成经济损失共计人民币4366万元。
地点: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法院。
结果:法院一审判决邹某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0万元。黄某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二人在判决发生法律效力次日起十日内共同向集资参与人退赔人民币4366万元。邹某不服该判决,提起上诉。市中院二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法官说法:法官提醒,老年人需要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谨慎参加各类推销活动,不轻信高回报的承诺,在考虑任何投资或购买决策之前,应该多与家人商量,避免盲目跟风。
■新快报记者 高京 毛毛雨 通讯员 云法宣 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