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保留中国第一代航站楼藏身白云新城,专家呼吁列入文物保护

  • A+
所属分类:科技
摘要

见证新中国第一条航线“八一开航”,中国近代机场建筑的“绝世双璧”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广州民间版之2

见证新中国第一条航线“八一开航”,中国近代机场建筑的“绝世双璧”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广州民间版之2

提名人

刘晖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委员、广州市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

长期从事工业遗产方面研究。承担过广州市工业遗产调查;工业遗产推荐历史建筑;主持广州市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广州市工业遗址研究”;合著有《中国工业遗产史录——广东卷》及多篇论文。

提名理由

见证重要历史事件 我国早期民航建筑的稀有见证

旧白云机场第一代航站楼见证了新中国民航“八一开航”的历史时刻和“两航起义”等重要历史事件,保障了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国际友人来穗,是我国早期民航建筑的稀有见证,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在建筑风格上,它是上世纪40年代的典型交通建筑,功能完整合理,形象立体鲜明,候机厅和指挥塔台等体现民航特征;它承载了几代民航人和空军指战员的集体记忆。达到了文物认定标准,向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推荐。

在交通遗产里,相比于铁路遗产,民航遗产不仅数量少,得到的关注也远远不够。新中国民航事业从“八一开航”起步,七十多年时间发展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民航之一,这个历程的物质见证与精神财富都值得好好保护和研究。

建议:可修复作广州民航历史展厅

该建筑现状整体格局保存完整,且一直在正常使用;外观虽有加层改造,室内也曾装修改动,但有丰富的历史照片资料等作为修复的依据。未来可以修复作为民航文化展示、办公等用途。还可以把半圆形候机厅恢复原状,作为“八一开航”和广州民航历史展厅,纪念新中国民航的起步。

另外,旧白云机场是我国民航发展的重要基地,有各个时代的遗存遗迹,未来可以把第一代航站楼、第二代航站楼(位于五号停机坪商场内),以及上世纪80年代国内跨度最大的飞机维修机库等民航史迹以史迹径的方式串联起来,作为一条citywalk路线。

提名榜2号

广州旧白云机场第一代航站楼

白云区南云东街40号

广州是中国近现代航空业的发祥地之一,中国近代航空史上早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大多发生在广州:

1911年“中国飞行之父”冯如驾自制飞机在广州燕塘进行国内的处女飞;1923年国产双翼小型飞机“乐士文一号”的诞生;1928年“广州号”和“珠江号”震惊全国的首次长途飞行;1936年中国第一条国际航线(广州-梧州-南宁-龙州-河内)……

然而,惟一留下实物史证、建筑遗存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国际线通航的“八一开航”“中巴通航”的见证者,建成于1949年5月的广州旧白云机场第一代航站楼。

中国民航大学欧阳杰教授认为:

旧白云机场第一代航站楼是中国近现代民航发展史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是中国机场建设史中屈指可数的优秀近代建筑之一,达到了当时远东地区机场建筑的一流水平,在中国近现代民航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先后见证过1950年“八一开航”和1964年“中巴通航”等重大事件。

作为中国第一代航站楼,旧白云机场老航站楼与上海龙华机场老航站楼堪称中国近代机场建筑的“绝世双璧”,它历经战火纷飞的年代和房地产开发热潮时期保留至今无疑是非常罕见的,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显著,对于中国民航的行业价值来说尤为突出。

欧阳杰建议:可将该航站楼认定为省级不可移动文物或历史建筑,并按照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民用航空局设计建造的建筑原貌予以“整旧如旧”式修复。

根据《国家文物局 交通运输部关于认真做好交通运输领域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

交通运输是文物普查的重要领域。要加大交通运输领域新发现文物力度,进一步摸排具有历史价值的古道及沿线历史遗迹、驿站、古桥梁、古码头、古渡口、老车站、机场、灯塔等交通基础设施,全面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大型交通工程建设养护、交通改革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代表性见证物,作为普查线索提供给属地文物行政部门。

要加大交通运输领域文物的价值挖掘和展示阐释,探索将桥涵码头、驿站会馆、灯塔及其他交通基础设施纳入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让更多文物“活起来”。

设计体现现代航空建筑的特征

广州第一代航站楼所处的旧白云机场(现为白云新城)主要工程于1933年11月竣工,为小型军用机场。

1947年3月,旧白云机场改为民航国际机场。

1948年12月16日,民航局对旧白云机场进行扩建,扩建工程包括新建航站楼等。

1949年5月2日第一代航站楼竣工,7月1日投入使用,约2000平方米。

广州旧白云机场航站楼设计受到当时美国机场航站楼设计风格的影响,现代新潮,平面呈不对称布局,其中室内空间宽敞的候机大厅平面布局呈弧形,外设弧形的柱廊和横竖线条分格的大面积玻璃窗,设施和规模为国内一流,功能多样化,体现出现代航空建筑的特征。

此航站楼高5层,中央指挥塔台为最高的3层,其指挥塔亭位于顶层中心控制位置。航站楼除候机大厅供旅客值机、休息外,还有办公、气象台、领航室、餐厅、招待所、商店、车库等多种功能。

广州解放前夕,国民政府空军将旧白云机场的主跑道及一些设施炸毁。广州解放后,军委民航局广州办事处接管旧白云机场,修复了主跑道、航站楼。

1950年8月1日,天津—北京—汉口-广州和天津-北京-汉口-重庆两条航线开通,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民航线的通航,而天津-北京-汉口-广州“八一开航”的开航典礼就在这座航站楼前举行,时任广州市副市长朱光出席并致辞。

1950年冬,因战备需要,旧白云机场转为军用机场,民航迁至天河机场。

1959年6月2日,旧白云机场进行扩建,航站楼部分增加一层。

1959年12月22日,民航从天河机场迁回旧白云机场,与空军共用旧白云机场。这座航站楼及塔台则被民航广州管理局使用,作为旅客候机、管制指挥及办公的场所。

1963年2月,空军搬离旧白云机场。

1964年4月29日,扩建后的旧白云国际机场迎接了国际航线:达卡-广州-上海通航,名为“中巴通航”。

1967年4月27日,旧白云机场第二代航站楼(即现五号停机坪商场)建成启用。

第一代航站楼“退役”后,先后作为单身职工宿舍、民航办公、南航货物到达提取处、汽车修理厂使用。

直到2008年,中国南航集团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南航传媒)将其改造后作为办公楼。

早在2008年南航传媒改造第一代航站楼前,欧阳杰就撰文呼吁保护。面对新快报为“四普”征集文物线索,欧阳杰再次呼吁保护第一代航站楼,建议作为旧白云机场在中国近代民航发展过程中罕见的建筑实物见证,如有条件可借鉴上海虹桥机场的做法辟为民航博物馆。同时建议该近代航站楼与旧白云国际机场现代航站楼(现五号停机坪购物广场)以“广州老白云机场建筑群”的名称共同申请纳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早在2005年,建于1947年的上海龙华机场候机楼被公布为上海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但是,作为中国近现代航空业发展重镇的广州,迄今无一机场建筑遗产被列入保护名录。旧白云国际机场现代航站楼(现五号停机坪购物广场 白云区三元里街机场路云霄街353栋)曾在广州第五次文化遗产普查时被列为历史建筑线索,但据规划部门称,业主单位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不同意认定为历史建筑。

据南航传媒方面称,旧白云机场第一代航站楼所处片区已被征收。

但据规划部门表示,规划要求保留第一代航站楼。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滑动解锁才能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