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辛苦赚钱的打工人们和连续数年烧钱抢市场、至今尚未盈利的美团、滴滴、哈啰哪个更难?
近日,据澎湃新闻报道,哈啰单车、滴滴青桔等单车品牌在成都、广州、武汉等城市进行了调价,收费标准由工作日前15分钟1.5元调整为前10分钟1.5元,周末节假日起步费也由前15分钟1.8元调整为前10分钟1.8元,后15分钟收费1元。这样的调价,让不少不太依赖共享单车通勤、平时没有专门关注骑行价格的网友感到了意外和一丝陌生。“一小时5.5元的价格,已经超过了公交和地铁”、“记忆中共享单车2元足够我骑到目的地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这,其实也并非是共享单车的第一次涨价了。那么,为何此次共享单车的涨价会引起人们的热议和媒体的关注?辛苦赚钱的打工人们和连续数年烧钱抢市场、至今尚未盈利的美团、滴滴、哈啰哪个更难?看似已经被解决掉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还有对双方更加友好的方法吗?美团青桔哈啰共享三巨头,对于涨价,只敢蹭蹭共享单车自2016年出现发展至今,已经过去了近十年的时间,其价格也从最初ofo“小黄车”抢占市场打出的0.5元/30分钟的基础上历经近十次提价,上涨至了如今美团、青桔、哈啰三足鼎立的2.5元(左右)/30分钟。那么,既然涨价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为什么过去数年的悄然涨价都没有同此次一样引起打工人的剧烈反响呢?那自然是之前的涨价,没有戳到打工人的一些痛处。如果按照当前各路媒体计算的1小时涨价比例来计算的话,其实2024年的这轮涨价的幅度是远不如5年前共享单车三巨头将起步时间从30分钟缩短为15分钟来的那么高的。但如果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此次哈啰和青桔的起步时间从15分钟下调至10分钟,却直接对那些出了地铁、但还没到公司的打工人进行了暴击。
而在打工人都开月卡的情况下,每辆共享单车想要覆盖357.5-640元的支出,显然是天方夜谭,而三大共享出行巨头的财报也确实如此。按照哈啰、美团、青桔三巨头的最新投放数据计算(哈啰1000万辆、美团520万辆、青桔600万-700万辆),它们一年的运维成本分别是35.8亿-64亿元、18.6亿-33.3亿元、21.5亿元-44.8亿元。而其中,混的最惨的莫过于哈啰出行了,其曾于2021年拟IPO时公布了自己的收入,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年,但其招股书显示的2018年、2019年、2020年三年亏损分别为22.08亿元、15.05亿元、11.34亿元,净亏损的大窟窿也并没有那么好补上。而青桔和美团也没有好到哪去,据财报显示,美团2022年与2023年内共享单车所属的新业务经营由亏损283.79亿元收窄至201.66亿元;而青桔单车在挣扎三年之后,2023年单车业务所在版块的净利润仍然亏损超过50亿元。面对这样“前狼后虎,不动失血”的情况,其实三巨头们也有过对电动两轮车的探索。不过,消费者们的需求大多还是集中在了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之上,与共享自行车相比单价更贵、成本更高的电动两轮车自然不在大家的考虑之中。最先由此入局的哈啰虽然将目光瞄向了电动车出售、租赁的业务,但一直没有大规模铺开。而美团和青桔同样没有大范围铺开,大概率也是业务覆盖范围不够以及投入产出比不高。总得来说,共享出行三巨头当前正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涨价可能引发用户流失,让本就不丰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不涨价的话,亏损则会持续让公司失血。所以,一直以来,哈啰美团青桔都在龟速涨价,试探用户黏性和价格底线。不过截至目前,三家似乎都还没有达到商业上的盈亏平衡点。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几乎可以断定,三家共享单车企业的涨价之路还会延续。打工人的“最后一公里”注定更为昂贵。参考资料:1.《1小时逼近6元,共享单车为什么一直涨价?》,新京报;2.《共享单车又涨价?实测美团、青桔和哈啰:结果让人意外》,雷科技leitech;3.《节假日10分钟涨到1.8元!共享单车多地涨价,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澎湃新闻;4.《共享单车自由,一去不复返了》,中国新闻周刊;5.《从半小时0.5元,到一小时5元!共享单车8年价格涨4倍,市民称被“刺”到,专家:不太赞同“割韭菜”的说法》,每日经济新闻;6.《一年运维成本达64亿,频频涨价的共享单车还是好生意吗?|钛度图闻》,钛媒体国际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