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非得这么怕“翻旧账”?

  • A+
所属分类:科技
摘要

公开发言的成本太高了。上周,邝子平就回购和对赌的滥用发表了看法,引起不少同行和创业者的讨论。火最终是烧到了自己,一位网友晒出一份启明创投投资项目时的补充协议,就着里面的“回购”条款,讨伐了一番。昨天夜里,邝子平又在启明的公众号上发表了对此事的回应。面对“挑衅”,不再多言,清者自清,这是一种省力气的选择,反正过两天大家也就淡忘了。但邝子平不是这样,他的做法很老派,既然被问到,一定要回应,把话好好说清楚。在文中,他逐一解释了这位网友提出的四点质疑。上篇文章,他还是在相对抽象地谈论如何合理使用回购条款。刚好,最新这篇回应,他展示了一下,启明的回购条款具体是怎么约定的,以及背后的思考都有哪些。如果把它看成一场对舆论审判的回应,那邝子平写下的,也是一篇有内容的辩词。他的案例论述很详尽,我这次想跳出技术探讨,去谈谈背后人的心态问题。一个合理的假设是:面对网友质疑,还能从容地再回应,是因为邝子平有底气——启明在回购流程上确实没有太多瑕疵。进一步想,回购已经泛滥到这步田地,为什么投资人里,到现在只有邝子平频繁发声?可能的原因是,想要出来说话的人,都得先自我审查一遍,是不是个完美的发言人。做过回购的,自觉立场没那么正的,自然不会出来发言,省得被人翻旧账。说到底,不是不想说,而是公开发言的成本太高。说起来有些悲哀,在这个时代,成为一个公共表达者难免会畏首畏尾。作为以表达为职业的人,我的感触尤为深刻。看看前些日子,有记者因为批评了几句全红婵就被网暴,而他的那些批评事后被证明是断章取义,并无恶意。我们要求明星、运动员和企业家完美,不仅他们自身不能存在瑕疵,当造神运动完成,任何会破坏这种完美的声音也会被当做异端清理。但氛围如此紧张,对任何错误零容忍,最终只能创造出不说真话的假人。只有假人才能满足大众对完美的期待,假人也没有历史遗留问题,不用担心被汹涌的舆论反噬时,有一天会被算旧账。所以,当看到有企业家选择用数字人打造个人IP,我在惊讶之余,竟表示理解。有必要重申一下,但凡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就不可能不犯错,不可能全是英明决策。但我觉得,错了就错了,没必要因为一点鸡毛蒜皮,就永远把自己或他人钉在耻辱柱上。错误也依性质和程度分三六九等,那些重大的不可挽回的错误自有法律制裁。有关回购的种种不妥做法,至多是在合理性上蒙受些谴责。这并不意味着,你做过某些不完美的事情,就再也没有权利对此发声,探讨,甚至获得纠正的机会。当然,我能理解,为什么投资人现在这么怕被翻旧账。当行业蒸蒸日上时,心态自然开放,面对批评也坦然。但当大环境变得糟糕,人的心思难免敏感起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为习惯于翻旧账的人,往往想的不是怎么解决问题,而是把这个人扳倒,所以一点小错也能被无限放大,跟这事有没有关的错误都能联系上,作为批驳论据。比如,就我所看到的,社交媒体上,一些人就此事开始讨论起启明的业绩来。我讲这些,也不是为了批评网友,而是想说,真理从来都是越辩越明。“即使是公认的意见,如果不能接受充分的讨论和检验,那么它也只能成为僵死的教条而非鲜活的真理。”多年前,在传播学的课堂上学过有关密尔的言论自由观让我相信这点。更何况,邝子平公开谈论的,是回购这么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不论是这位网友,还是邝子平,谁都没有恶意,还在心平气、你来我往地讨论问题,这属于有效沟通的典范。关于回购,一些担忧也不无道理。邝子平在回应里列出同行提出的两点担忧:“第一,我们对LP有承诺,要负责任,如果没有回购条款,如何体现这些承诺?第二,创业群体良莠不齐,投资机构在企业端信息不对称,同时又有LP压力,是弱势群体,这个回购条款也就是我们仅有的一点工具了,不能没有。”这些都是当下最真实最有代表性的声音。但我想,如果各方都坚持自己的利益不可侵犯,都咬住不松口,没人愿意让步,那么问题无论如何不会自动解决。正如邝子平所说,总要有人出来点破,看看这个存在是否继续合理,是否应该调整,如何调整。在这个意义上,他承担了一个行业“老法师”应该担起的责任。我钦佩他的勇气,也希望大家都松弛些,脑子里那根不能犯错的弦稍微松一松,把议事的成本降下来,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

公开发言的成本太高了。

上周,邝子平就回购和对赌的滥用发表了看法,引起不少同行和创业者的讨论。火最终是烧到了自己,一位网友晒出一份启明创投投资项目时的补充协议,就着里面的“回购”条款,讨伐了一番。昨天夜里,邝子平又在启明的公众号上发表了对此事的回应。面对“挑衅”,不再多言,清者自清,这是一种省力气的选择,反正过两天大家也就淡忘了。但邝子平不是这样,他的做法很老派,既然被问到,一定要回应,把话好好说清楚。在文中,他逐一解释了这位网友提出的四点质疑。上篇文章,他还是在相对抽象地谈论如何合理使用回购条款。刚好,最新这篇回应,他展示了一下,启明的回购条款具体是怎么约定的,以及背后的思考都有哪些。如果把它看成一场对舆论审判的回应,那邝子平写下的,也是一篇有内容的辩词。他的案例论述很详尽,我这次想跳出技术探讨,去谈谈背后人的心态问题。一个合理的假设是:面对网友质疑,还能从容地再回应,是因为邝子平有底气——启明在回购流程上确实没有太多瑕疵。进一步想,回购已经泛滥到这步田地,为什么投资人里,到现在只有邝子平频繁发声?可能的原因是,想要出来说话的人,都得先自我审查一遍,是不是个完美的发言人。做过回购的,自觉立场没那么正的,自然不会出来发言,省得被人翻旧账。说到底,不是不想说,而是公开发言的成本太高。说起来有些悲哀,在这个时代,成为一个公共表达者难免会畏首畏尾。作为以表达为职业的人,我的感触尤为深刻。看看前些日子,有记者因为批评了几句全红婵就被网暴,而他的那些批评事后被证明是断章取义,并无恶意。我们要求明星、运动员和企业家完美,不仅他们自身不能存在瑕疵,当造神运动完成,任何会破坏这种完美的声音也会被当做异端清理。但氛围如此紧张,对任何错误零容忍,最终只能创造出不说真话的假人。只有假人才能满足大众对完美的期待,假人也没有历史遗留问题,不用担心被汹涌的舆论反噬时,有一天会被算旧账。所以,当看到有企业家选择用数字人打造个人IP,我在惊讶之余,竟表示理解。有必要重申一下,但凡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就不可能不犯错,不可能全是英明决策。但我觉得,错了就错了,没必要因为一点鸡毛蒜皮,就永远把自己或他人钉在耻辱柱上。错误也依性质和程度分三六九等,那些重大的不可挽回的错误自有法律制裁。有关回购的种种不妥做法,至多是在合理性上蒙受些谴责。这并不意味着,你做过某些不完美的事情,就再也没有权利对此发声,探讨,甚至获得纠正的机会。当然,我能理解,为什么投资人现在这么怕被翻旧账。当行业蒸蒸日上时,心态自然开放,面对批评也坦然。但当大环境变得糟糕,人的心思难免敏感起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为习惯于翻旧账的人,往往想的不是怎么解决问题,而是把这个人扳倒,所以一点小错也能被无限放大,跟这事有没有关的错误都能联系上,作为批驳论据。比如,就我所看到的,社交媒体上,一些人就此事开始讨论起启明的业绩来。我讲这些,也不是为了批评网友,而是想说,真理从来都是越辩越明。“即使是公认的意见,如果不能接受充分的讨论和检验,那么它也只能成为僵死的教条而非鲜活的真理。”多年前,在传播学的课堂上学过有关密尔的言论自由观让我相信这点。更何况,邝子平公开谈论的,是回购这么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不论是这位网友,还是邝子平,谁都没有恶意,还在心平气、你来我往地讨论问题,这属于有效沟通的典范。关于回购,一些担忧也不无道理。邝子平在回应里列出同行提出的两点担忧:“第一,我们对LP有承诺,要负责任,如果没有回购条款,如何体现这些承诺?第二,创业群体良莠不齐,投资机构在企业端信息不对称,同时又有LP压力,是弱势群体,这个回购条款也就是我们仅有的一点工具了,不能没有。”这些都是当下最真实最有代表性的声音。但我想,如果各方都坚持自己的利益不可侵犯,都咬住不松口,没人愿意让步,那么问题无论如何不会自动解决。正如邝子平所说,总要有人出来点破,看看这个存在是否继续合理,是否应该调整,如何调整。在这个意义上,他承担了一个行业“老法师”应该担起的责任。我钦佩他的勇气,也希望大家都松弛些,脑子里那根不能犯错的弦稍微松一松,把议事的成本降下来,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滑动解锁才能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