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我国研究团队提出月壤大量产水方法
我国嫦娥五号月壤研究又有新发现。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经过3年的深入研究和反复验证,提出一种全新的利用月壤大量生产水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1吨月壤将可以产生51到76千克的水,有望为未来月球科研站及空间站的建设提供重要设计依据。
找不到自然水
就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水
水是建设月球科研站及未来开展月球星际旅行,保障人类生存的关键资源,探寻水资源是月球探测的首要任务之一。
此前,科学家主要关注月球上自然态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前期研究结果表明,月壤玻璃、斜长石、橄榄石和辉石等多种月壤矿物中含有少量水,但这些矿物的含水量仅在0.0001%-0.02%之间,极其稀少,难以在月球原位提取利用。由于月球是一个高真空的环境,即便有自然存在的水,挥发速率也非常快,所以月球是非常缺水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月球上直接获得水,难度非常大。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等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经过3年的深入研究和反复验证发现,月壤矿物由于太阳风亿万年的辐照,储存了大量氢。在加热至高温后,氢将与矿物中的铁氧化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单质铁和大量水。当温度升高至1000℃以上时,月壤将会熔化,反应生成的水将以水蒸气的方式释放出来。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博士陈霄介绍说,当时加热月壤钛铁矿,想要去看到氦的释放,结果没有看到氦的释放,看到了满屏气泡的生成,他非常惊讶。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王军强表示,怎么样来验证这个泡泡就是水蒸气泡呢?科研人员做了电子能量损失谱,在8个多电子伏特的时候,这有一个明显的峰,就是水的信号,说明这个位置生成的确实是水。
“不直接去探测水,而是把它分开,水里边有氢和氧,我们能不能分别去研究这两个元素的来源,通过化学反应进而获得生成水,我们为将来月球探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科研方案或者新的思路。”王军强说。
月壤钛铁矿
是月球的“蓄水池”
基于多项研究结果,科研团队提出一种具有可行性的“熔融月壤—水蒸气冷凝成水收集储存—电分解水产生氧气和氢气—留存的铁和月壤用作永磁和软磁材料、电子材料、建筑材料等”月球水资源原位开采与利用策略:
首先,通过凹面镜或菲涅尔透镜聚焦太阳光,加热月壤至熔融。加热过程中,月壤将会与太阳风中注入的氢反应生成水、单质铁和陶瓷、玻璃。
产生的水蒸气被冷凝为液态水,收集并储存在水箱中,可以满足月球上人类与各种动植物的饮水需要。同时,这个水还可以通过电分解,产生氧气和氢气。氧气可以供人类呼吸,这样人类在月球生存的问题就解决了,氢气可以作为能源使用,直接燃烧或者发电等。
加热月壤生成的铁、陶瓷和玻璃,铁可以用于制造永磁和软磁材料,为电力电子器件提供原材料,铁、陶瓷和玻璃等也可做建筑材料,这样就可以在月球上打造建筑物。
熔融的月壤也可以用来制作具有榫卯结构的砖块,用于建造月球基地建筑。
经过多种实验技术分析,研究团队确认,1克月壤中大约可以产生51-76毫克水。以此计算,1吨月壤将可以产生51-76千克水,相当于100多瓶500毫升的瓶装水,基本可以满足50人一天的饮水量。
科研团队通过对不同月球矿物的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月壤钛铁矿加热后,可以同步生成大量单质铁和水蒸气气泡,是名副其实的月球“蓄水池”。
用月壤制水
简便可行又清洁环保
通过实验,科学家们已经掌握了利用月壤原位制备水的方法,那么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实现在月球上生产水呢?
专家表示,研究团队提出月球水资源原位开采与利用策略,将为未来月球科研站以及空间站建设提供重要的设计依据,并有望在后续的嫦娥探月任务中发射验证性设备以完成进一步确认。
目前,科研团队正在对验证方案和装置进行设计和研发,如果能在月球上成功制备出大量的水,将为我们未来的月球和深空探索活动提供多方面的支撑。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白海洋介绍说,氢和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的固态反应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大约是500℃,用聚光镜汇聚的光能完全可以达到这个温度;如果需要更高的温度,太阳光的聚光镜都是可以实现的,所以这种方法,就为将来在外太空人类的生活活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一个途径。
利用月壤原位制备水的方法,所用的能源并不需要从地球上专门运过去,靠太阳能即可满足要求,整个过程的产物也只有铁和水以及一些氧化物。科研人员介绍,这种全新的通过加热月壤矿物来生产水的方法,不仅为未来月球水资源探测与开发提供了全新方案,而且从设计流程上来讲也是既简便可行又清洁环保的。
■图文来源:央视新闻、新华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