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目前已有中邮理财、建信理财、贝莱德建信理财、恒丰理财、法巴农银理财、上银理财、信银理财、平安理财、青银理财、浦银理财等10家理财公司发布了上半年理财业务报告。
记者梳理发现,与2023年末相比,尽管理财产品存续规模普遍增长,但理财机构对现金及银行存款的配置有所减少;同时,同业存单、公募基金则成为增配重点。
减配现金及银行存款
A
从理财产品存续规模来看,各家均实现了不同程度增长,其中法巴农银理财相较去年末增长116.64%,涨幅位居10家理财公司首位;恒丰理财、中邮理财以29.69%、25.24%的涨幅分列第二、第三位。
在资产投向方面,现金及银行存款的配置有所减少。例如,中邮理财今年6月末穿透后投向现金及银行存款的金额占比为26.2%,相较去年末的34.8%明显下降;浦银理财今年6月末该比例为32.08%,而去年末为39.1%。
与此同时,银行理财增配了同业存单。建信理财、恒丰理财、上银理财、平安理财、浦银理财5家理财公司披露了同业存单配置情况,整体呈增配态势。除了建信理财略有下降(今年6月末投向同业存单的金额占比相较去年末减少了2.32个百分点),其余4家理财公司,即平安理财、浦银理财、恒丰理财、上银理财分别增加了6.37个、5.13个、2.34个、2.09个百分点。
此外,相较去年末,债券配置占比基本保持稳定。权益类资产配置占比低且有所下降,10家理财公司占比基本不超过2%,其中贝莱德建信权益类资产占比较高,为12.6%。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占比也有所下降。公募基金占比略有上涨,但整体水平较低,7家披露该细项的理财公司中,大部分在4%以内,其中恒丰理财穿透后占比为7.82%,相较去年末增加5.05个百分点。
截至6月末,银行业理财存续规模28.52万亿元,较年初增加6.43%,同比增加12.55%。从理财资产配置情况来看,截至6月末,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25.3%,同业存单占比11.8%,债券占比43.8%,权益类资产占比2.8%,公募基金占比3.6%。与去年末相比,现金及银行存款、债券、权益类资产占比分别下降了1.4个、1.5个、0.1个百分点,同业存单、公募基金占比分别增加了0.5个、1.5个百分点。
寻求存款替代资产
B
由于银行理财投资者风险偏好较低,所以银行理财主要配置安全性较高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并在这些资产中寻找收益相对较高的品种。然而,由于今年以来存款利率持续下行,尤其是上半年协议存款收紧、手工补息被叫停,银行理财再难寻得高利率存款产品。为确保理财产品收益率,理财公司不得不转向寻找其他高收益率投资品种。
能够替代存款且可以提供高收益率的资产主要为同业存单、短期信用债以及债券型基金。“从理财机构的二级市场净买入情况来看,2024年上半年,理财机构的利率债、信用债和同业存单,分别净买入2242亿元、2981亿元和6000亿元。排除季节性因素,理财机构对信用债和同业存单的配置力度加大,其中信用债配置侧重短期限,1年期以下净买入占比约93%。”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说。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理财公司增配的公募基金主要为债券型基金,这样做有多项好处。第一,资管产品管理人通常需要按照3%税率缴纳增值税。但公募基金享受政策优待,各类债券差价收入可免征增值税,理财产品通过公募基金进行投资会产生“节税”效果;第二,公募基金对杠杆运用更为灵活,相比银行理财直接投资债券,能取得更高收益;第三,银行理财公司业务规模庞大,与现有团队规模之间不匹配,而公募基金拥有专业团队、系统,能够承担银行理财公司部分事务性工作,如精细化的头寸管理、高效的交易询价等。
此外,在上半年高息存款与信托通道业务双整改背景下,银行理财可配置的“高息低波”资产减少,这直接体现在银行理财收益率上。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今年上半年,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80%,相较2023年平均收益率下降14个基点。
或加速减配存款
C
温彬认为,一方面,随着信托通道受限,预计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将加大,但受制于负债端,银行理财将进一步强化低风险资产配置;另一方面,手工补息被叫停等将在中长期内拖累理财产品净值,在“达基”压力下,预计下半年银行理财将加速减配存款类资产,且将延续增配信用债和同业存单,短久期券种仍为主要增配方向。
“第一,2022年底赎回潮发生以来,理财机构的现金及存款类资产已相对超配,在监管指引下今年上半年已减配,预计下半年延续减配操作,而信用债和同业存单配置比例已降至低位,下半年占比将回升至赎回潮发生之前水平;第二,在存款脱媒和低利率环境下,商业银行或增量发行存单进行主动负债管理,理财作为同业存单净买入方,预计下半年将继续择机把握存单配置机会;第三,信用债资产荒继续演绎,考虑到负债端稳定性等,理财或侧重短久期配置。”温彬说。
开源证券银行业首席研究员刘呈祥认为,下半年理财产品收益率或缓慢下行,理财公司可通过拉长久期或适度提高杠杆水平以维持收益率。一方面,由于银行理财投资者偏好短久期产品,因此理财更偏好短久期资产,比如带提前赎回权的协议存款,但随着协议存款报价下行,后续银行理财要做到合意的收益率水平则需要转变策略,比如拉长久期。投资者在资产荒延续的当下,将逐步提高对长久期封闭式产品的接受度。另一方面,银行理财有一定的加杠杆空间,截至2024年6月末,理财产品平均杠杆率为107.04%,根据监管规定,非现金管理类开放式、封闭式产品的杠杆率上限分别为140%、200%,因此理财机构可通过适度提升杠杆水平增厚收益。
相关
理财七日年化收益率本月已回落356BP
“很多债券类的理财产品净值都回撤了,我购买的这款产品近6个月年化收益率达到了4.18%,但近一个月年化只有-1.64%,直接由正转负了,收益上体现非常明显。”8月19日,投资者王女士向记者表示。
王女士购买的是一款R3中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该产品的核心优势为“债券筑底,不低于80%投向固收类资产”。
记者了解到,在近期债券市场调整下,一些配置了债券和债券基金的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回撤,部分产品还出现了“破净”的情况。招商证券固收首席张伟的统计数据显示,由于债市短期调整幅度较大,8月11日—8月18日,理财7日年化平均收益率为0.26%,较前值回落162BP,而上一周,该数据已较前值回落了194BP。也就是说,8月5日以来,银行理财7日年化平均收益率已下降了356BP。
此外,截至8月18日,银行理财存续规模较上周末回落1533亿元,降至29.76万亿元。
相关分析人士指出,本轮债市调整中,中长久期及高杠杆产品受到的影响较为明显,而银行理财产品多持有中短端债券,因此产品净值波动幅度整体可控,后续理财产品净值持续下行并出现破净潮的可能性较低。
据中证报、华夏时报
焦点
保险产品“降息”倒计时
可买吗?怎么买?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8月2日发布的《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自9月1日起,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此前为3.0%),自10月1日起,新备案的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0%(此前为2.5%),新备案的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1.5%(此前为2.0%),利率高于上述上限的保险产品停止销售。
所谓普通型保险也被称为传统险,指的是客户利益固定的保险产品,即利益有多少会写入保险合同中。增额终身寿险、年金保险,以及保障型的定期寿险、重疾险、医疗险等均属于此类。
相较而言,客户收益浮动型的保险产品被称为新型保险,包括分红型、万能型保险等。
其中,分红险的收益构成为“保证部分+浮动的红利部分”,红利取决于保险公司分红产品账户的经营情况。按规定,保险公司应至少将分红保险业务当年度可分配盈余的70%分配给客户。
万能险客户的收益取决于结算利率,通常也包括“最低保证部分+浮动部分”。目前,万能险的结算利率都已低于3.3%,高于3%的万能险已较少。
根据上述《通知》,现在市面上仍可销售的预定利率3.0%或预定利率高于2.5%的传统险产品,可以销售的时间已经以天计数,进入了倒计时;而预定利率高于2.0%的分红险和保底利率高于1.5%的万能险,还能销售1个多月时间。
一位头部保险经纪公司的保险经纪人表示,尽管预定利率超限产品有提前下架的,但目前看,会销售到最后一天的产品还是更多。
预定利率是寿险产品定价的一个重要因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预定利率下调,意味着寿险产品价格更贵、消费者利益更少。
在预定利率3.0%产品即将停售和下架的信息不断刷屏之下,不少人在问,是不是要抓紧买一些3.0%预定利率的保险?怎么买?
在降低预定利率后,新产品的形态和收益可能是啥样?以普通型保险来说,一位寿险公司人士举例,在2.5%的预定利率下,短期传统险产品6年的单利会在2%的水平。一些养老年金保险产品,长期的内部收益率(IRR)可以达到高于预定利率(2.5%)的水平。
一位头部保险经纪公司人士表示,如果有计划购买重疾险等保障型产品,建议还是在8月31日停售前购买。原因在于,通俗地说,这类产品将在9月1日之后涨价。
“如果是理财需求的话,对普通型增额终身寿险,保守型投资者可以买点,锁定收益,抵御利率下行风险。”上述保险经纪人表示,同时,还可以搭配买点分红险,如果以后市场利率回升,保险公司投资收益好转,分红险也能享受到。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储蓄理财型保险产品的期限通常较长,提前退保会有一定损失或收益不及预期,消费者购买前要对此了解清楚。据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