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转型”生机勃勃,带来哪些巨大的红利和机会

  • A+
所属分类:科技
摘要

本文引用地址:1   从政策中找机会IDC 中国副总裁兼首席分析师武连峰形容当前机会是:看微观生机勃勃。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可以看到如下现象。

本文引用地址:

1   从政策中找机会

IDC 中国副总裁兼首席分析师武连峰形容当前机会是:看微观生机勃勃。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可以看到如下现象。

第一,今天ICT 产业在AI 大转型。

第二,看ICT 及其影响的整个行业究竟有多大。这些行业有可能是我们未来长远规划时很重要的愿景点。

第三,具体细分市场里有哪些机会,哪个细分市场应该聚焦。

第四,如果想抓住这些机会,应该怎么做?

从整体来看,国家非常重视数字化发展的政策。武连峰认为可能中国是全球政策方面最好的国家,所以如何能够把握政策里的一些细分点,找到相匹配的方面会特别关键。

首先,新质生产力角度,在我国政策中可以明显看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变成十大任务的核心或者第一位,而其中的一个核心点是利用新技术,包括了数字技术,也包括基因、生物、能源等新技术,促进整个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这可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看这三大要素的特征、方法及产出。而这三大要素的产出也是ICT 人士未来找机会的所在,包括整个产业链、供应链国家怎么支持。

第二个角度,关于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一方面这是很多IT 机会的增长点,同时ICT 产业本身又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本身,所以这二者是合在一起的。第三个大的方向,如何能够做深数字经济,使之向前更好地发展。这相当于是数字技术与行业更好地结合。所以国家出台的“‘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智能+”等计划,可使未来所有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受益。

所以至少会有以上三个大的产出。

具体分析如下。

在整个大的政策里,人们可能需要思考国家出台哪些细分政策,有哪些更好的支持资金,我在哪个赛道里短期内更能够帮我在资金方面、支持方面更好地解决好,这样让我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政策一直强调“ICT 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支撑要素”,一方面它的增长一直高于GDP 增长,整体IT 的增长可能是GDP的2倍左右(注:IDC 2023年8月发布的《中国企业IT 支出市场规模预测,2021-2026》报告显示,2022 年中国企业IT 支出市场规模为1.83 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了7.4%;预计到2026年,支出规模将达2.8 亿元美元,年平均复合增长率为10.5%。2024 年7 月15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616,836 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0%。),IT 里的“数字化转型”增长约是GDP 的4 倍,所以ICT 一直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或者基石。

第二,是产业升级与创新的催化剂。到2025 年,中国30% 的组织将实现由AI 支持的创新商业模式。今天很多行业转型创新的核心点是利用最新的技术与行业相结合,把传统行业的业务、流程、产品、服务等重新做一遍。

第三,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工具。到2027 年,我国2000 强企业将至少将10% 的数字化支出用于可持续性举措。今天所倡导的绿色、节能、双碳计划中,数字技术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所以整个ICT 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工具。

2   ICT进入AI大转型阶段

凯文·凯利在《5000 天后的世界》书中总结了5,000天左右技术会有一波变革,这一波变革对行业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以此推测,“生成式AI”在未来10~15 年后将无处不在,现在只是一个起点,虽然迭代速度非常快,但是很多行业用户在落地的时候需要6~9 个月的周期,这个周期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这反过来给很多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带来了一个较好的窗口期。所以如何帮助用户在此时间段内把产品及解决方案打磨好,帮助用户更好地产生价值、落地非常重要。

AI转型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行业用户支出在转型,核心IT 40% 可能会跟AI 相关。第二,投资需要转型,约40%、50% 的研发人员配备、资本支出可能会与AI 和资本化相关,所以如果您的解决方案里不嵌入AI、不嵌入自动化,可能未来就没有竞争力。

第三,服务转型,生成式AI 市场里有“AI 转型服务”,包括IT 服务、业务服务、OT 服务,所以“AI 转型服务”也是一大趋势,未来会给很多服务商、厂商带来机会。

3   市场机会有多大?

全球ICT 市场( 包括第三平台技术)2024 年约6.46 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占比13.9%,比前两年高峰时14.2%、14.3% 略低,没有超过15%;美国又进一步提高,达到35.4%。从未来3 年增长角度来看,2024 年中国可能还是有9.8%,2025 年10% 左右。中国这几年增长还是领先于全球,并且也要高于GDP 2 倍左右。这是比较乐观的。

再看生成式AI, 全球2024 年市场约387.9 亿美元,预计2027 年1,400 多亿美元。占AI 的比例分别为16.7% 和28.4%。中国市场与全球大趋势比较类似,2024-2027 年的年均增长率超过50%。

如果看这个数字,例如中国35.3 亿美元,129.3 亿美元,以及全球的数字,直接看这个绝对数值还很大,但是为什么今天很多做AI 的公司目前还是挣不到钱?有两个因素:一方面前期AI 的投入,不管是训练还是推理,研发成本很高;另外,2024 年全球ICT 大约是6.45万亿美元,中国约8000~9000 亿美元,如果把它们作为“生成式AI”的分母,“生成式AI”占比只有0.6%,中国约0.4%,所以百分比还是挺小的。但是这不意味着未来长期挣不到钱,未来AI 如果嵌到所有产品和服务业务流程中,是机会点所在。

再看具体AI。实际上,很多公司开始利用“生成式AI”概念在资本市场上获得回报。所以从2022 年10 月1 日开始( 注:2022 年11 月30 日OpenAI 推出ChatGPT),到2024 年3 月15 日,资本市场中的云计算公司、相关硬件公司、相关软件公司、大模型公司大约有100 家公司,IDC 从其中选择了27~30 家公司统计,这18 个月市值增加了8 万亿美元,从约6 万亿美元涨到14 万亿美元。这是为什么很多公司进入这个赛道的原因。如果是上市公司或者想上市的公司,是很好的概念。当然,不是鼓励这种概念。但是如果通过这种方式融到资,可以为下一阶段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奠定很好的基础。关于AI 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如果把2024-2027 这4 年AI 的总支出(包括生成式AI)全球约1.45 万亿美元,

总体经济影响约有11 万亿美元。这4 年,也就是平均每年占GDP 大约2%~3%。中国的与这个百分比相似,约有2 万亿美元。

4 “生成式AI”在哪里落地最有机会

如果想利用“生成式AI”做杠杆来撬动更多的业务机会,哪块蛋糕可能更大?

还是从整体ICT 市场来看,整体分成几部分,存量、增量、新兴、衰退市场。可能过去一二十年,一些企业是在增量市场里,这个市场增长会很快,10%~30% 及以上的增长,人们感觉过得很不错。但是最近这一两年,由于经济下行,以及本身各类IT 产品与服务在行业内的普及率接近饱和,受到的挑战非常大。

存量市场里可以看到,例如智能手机、传统服务器/存储、平板电脑等,这些领域市场普及率已经达到“顶点普及率”的80%~90%,增长率约10% 以下。

增量市场的增长高,但是现在的市场规模未必那么大。例如企业级移动软件、IoT 连接、可穿戴设备等。

新兴市场有:AI 平台与应用,安全硬件设备、机器人相关的商业服务等。

衰退市场,例如功能手机、固网语音、传统网络设备、传统台式机、传统IT 服务等,如果处在这里比较危险;但是反过来衰退市场有些市场不会完全萎缩掉,可能进去之后竞争反而没有那么激烈,如果厂商做得比较好,可能也有机会点。

所以每个市场都有机会点,各家厂商要平衡市场规模和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结合自身情况,才能找到细分点。

5   不同行业的成熟度

根据不同行业,IDC 把数字化转型、成熟度包括数字化商业模式从低到高简单做了定性化表述,金融、电信等行业跟数字化技术相关的公司会比较强,接下来像一些公共事业、教育、医疗处于中间的位置,包括农业、采矿等相对属于数字化程度更低一点。

可能今天一些公司因为技术、平台很强,聚焦在成熟度更高的企业里;但是反过来,可能会帮助某些成熟度最低的行业解决特定的问题。所以在各个领域都有机会。

再具体整个生成式AI,究竟哪些应用场景我们需要做,例如AI 相关的服务,各类应用,安全治理和信任,模型和数据,基础设施?从机会点上看,最大、最新的应该是后面倒叙的。

有生成式AI 场景之前,基础设施一定要就绪,然后是模型、平台,然后要提前考虑安全治理,之后是应用,最后是生成式AI 服务转型。

例如跟生成式AI 服务架构相关的服务器、存储、IaaS约有183 亿美元,平台基础软件47 亿,应用软件63 亿,IT 服务和商业服务约110 亿,总体2024 年是388 亿美元。

6   如何抓住这些机会

首先,需要认知到位。①生成式AI 对ICT 转型的认知;②定位要清晰;③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

从认知到位角度来讲,大模型应用已经开始在每一个领域把人的能力做延伸,今天生成式AI 主要在听、说、读、写、画、创、思、动方面,其中,前5、6 个已经做得接近人类的水平,例如OpenAI、谷歌的新产品的语音能力,以及情绪化、上下文情景、语气等已做得非常好了。所以未来在生成式AI 方面还是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我们千万不要认为生成式AI 跟我们的业务、跟整个人类的距离还很远。

同时,关于生成式AI 的发展,今天行业用户很多项目布局需要6~9 个月,反过来中长期3~5 年之内,对基础设施、业务应用、交互模式、数据价值、生态伙伴等可能都是一个重构过程。所以我们如何在没有重构、没有颠覆之前提前做准备,这点特别关键。所以认知一定要到位。

第二,需要自己的定位。这里有大量的机会,不仅中小公司,甚至连大公司也未必有那么多资源来做。最近比较火的Kimi Chat 的创始人杨植麟讲:“AI 可能不是我接下来一两年之内要找到什么PMF(产品市场契合点),更多的是一二十年内要改变世界的一件事情。”

他是很长远地来看,所以也融了很多资,他现在不一定挣钱,但是从长期来看可能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最后,任何一家企业需要明白,你的用户究竟是2B、2C 还是给专业人士的?是面向国内的,还是海外的?因为做法很不一样,接下来你的场景应该定位生产力水平的行业场景,还是特定行业垂直场景。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你的变现,你是用模型机服务,其是用SaaS,还是用KPI(关键绩效指标),还是项目制?这点也会不一样,包括在整个链条上,是训练、推理、产品开发、运营实施或者是运营维护,也会不一样;帮助用户解决哪些问题,包括你的方案是原生的还是靠Copilot,你的模型定位是怎么样,包括你的算力,你是用公有云、私有云还是传统IT,抑或是不是用端侧设备,这个也会不一样。

整体来看,有几家公司最近给武连峰的印象较深,包括猎户星空,它的创始人是猎豹移动,他现在也是大模型,他觉得企业部署AI 有三个段位。武连峰引用他今年1 月的一个演讲,一个是共有数据跟AI,然后可以满足你一些宣传文案、图片的需求,接下来你开始用RAG,也可以用Agent,把企业内部的私有数据结合起来,这时候其实是数字员工在帮助企业做降本,未来你企业会深度应用AI,有很多定制的东西,可能更好的应用,例如辅助决策等。把它分成三个大的段位,他也在讲说整个企业在部署过程中不需要那么大的模型,甚至成本很低,例如,用GeForce RTX 3090 的卡,甚至用几千元的卡基本能力就可以搞定,慢慢根据你具体的应用场景再进行细化。

当然,“月之暗面”公司很多投资人把它看成中国的OpenAI,是聚焦2C 对话和超长文本,人们可能知道他说自己能够上下文的Token 有200 万汉字,支持200万汉字的输出,谷歌发布的Gemini 1.5 Pro 上下文支持200 万Token,一个汉字转成中文可能是10 个Token 左后,谷歌发布的跟他这个数字比应该还没有赶上。同时,我们也看到,有很多公司,包括利用OpenAI 的FigureAI 机器人,因为它还没有腿,整个识别能力、动手能力非常强了,所以机器人这个赛道未来可能也会有更大的爆发。

同时我们知道,文生歌曲、文生音乐也有大量的发展空间,未来文生视频也一样。谷歌5 月的I/O 大会上推出约生成1 分钟左右视频,可能比Sora 能力差一些,但是至少往这个方向走了。央视今年3 月已经做了6 集《中国神话》视频,每集约5、6 分钟,完全用AI 做的。所以生成式AI 未来对这个产业和行业有一个非常大的颠覆。

第三方面,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这对于大公司来说,怎样把平台搭建好,跟你的生态合作伙伴、用户更好地互动起来;对于中小公司,可能需要加入某一个平台,这个平台的市场表现、平台实力、服务支持、商业变现能力,以及社区建设这几个方面需要人们来进一步做参考。

7 结束语

2024—2027 年ICT 的整个大盘是29T 美元(这4年全球总的ICT 市场的相加),生成式AI 影响的经济总量是11T,生成式AI 的支出是1.45T。中国分别是4T、2T 和123.5B 美元。

希望人们更好地利用生成式AI 聚焦生产力,能够抓住ICT 产业AI 转型大的商机。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